萊特集團打造產學合作新典範

《萬寶周刊No.1185期 專訪 萊特生醫集團總裁  江滄炫》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投入新藥研發無疑的是一件造福大眾的創舉,同時也是科技進步的象徵;但這樣的舉動在現行的新藥研發制度下參雜了許多不一樣的色彩,主要原因就是背後經濟利益的問題,現行的主流方式是讓各大大小小的生技公司和藥廠在這個錢景無限的市場中廝殺,勝者全拿敗者幾乎一無所有!而就投資的角度而言,藥廠開發新藥與否很清楚的問題就是這一顆新藥有 多大的獲利能力?因此也衍生了許多問題像是,藥物訂定的價格太過昂貴不是所有人都負擔的起,或是太罕見的疾病沒有足夠誘因吸引廠商投入開發相關藥物,還有即使已經有了治療藥物但因為地區市場太小通路不願引進等等…不勝枚舉,政府在這樣的體制下當然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需要制定相關的法規來彌補不足之處,但另外較少人關心的則是相關從業人員的心態•如何在造福大眾和符合投資人期待中間拿捏一個平衡點絕對 是新藥研發從業人員重要的課題,而我們這次専訪的主角萊特生醫集團總裁江滄炫。跨入生技產業逾20年,深厚的經歷讓他成功的在救人事業和投資中找到了完美的平衡點。

 

江董與我們分享到,1989年他還在國外念書時,父親第一次罹患了心肌梗塞,碰巧心肌梗塞用藥tPA也在那年上市,僅管要價不斐,但讓父親撿回一條命卻是無價的,然而讓江董揮之不去的憂慮是,tPA其實在1982年就已經在美國上市了,但卻要到7年後台灣才能使用的到,那過去這7年罹患心肌梗塞的病患怎麼辦呢?這樣的想法也奠定了後來江董跨入新藥研發領域的動力,希望國內有自主研發新藥的能力,而且專注在救人事業不以獲利為唯一目的。

 

產學經驗豐專攻轉譯醫學領域

所謂轉譯醫學指的是將基礎的醫學研究聯結到實際的臨床治療的過程,換句話說就是將學研機構的早期研發成果透過企業的研發能量轉化成可以商業化的產品。我們都知道國內包括中研院、國科會還有各大專院校每 年都投注了大筆心力在生技領域進行研究,產出也非常豐富,但是學者和研究人員通常沒有將研究商品化的概念,因此這些數量龐大的研究結果常常沉寂在資料庫中,而且一旦發了論文以後就變成了公共財,失去了智慧財產權,但這樣龐大的創新研究絕對是生技產業發展的溫床,沒有善加利用的話非常浪費。

 

其實早在2009年行政院提出的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中便在推廣類似的策略,希望強化產業價值鏈,銜接基礎研發,爭取商業化機會,包括藥品的臨床前轉譯研究以及醫療器材雛型品開發。但業界多戲稱其為「死亡之谷」,學者想要創業都很難成功,想跨過去死亡機率很大。產業界想去學術界挖寶,也常常無功而返。原因是學研機構的研究多屬早期階段,若後績沒有足夠的研發動能支撐會非常容易失敗,再加上政府和學研機構態度多偏向保守也增添不少困難度,但這對擁有豐富學經歷的江董來說卻是非常適合的發展策略。

 

江博士畢業於美國西北大學,先後任教於美國伊利諾大學、羅格斯大學以及國內的台大、成大和東海等大學,在產業界也有20多年生技公司經營管理經驗,可謂產學經驗豐富,江博士在美國多年傑出的任教經驗讓他在1990年受國科會的邀請成為特聘客座專家回國開始發展,扮演起促進產學合作的角色並協助產業升級,例如早期國內的「台灣植物新藥法規」、「工業局主導性新產品開發計畫」、「經濟部業界科技專案補助辦法、「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等等,都是江董曾參與起草或推動的法案,這樣橫跨產學界的經驗也讓他在後續跨入轉譯醫學這個「死亡 之谷」時揮灑自若並打出好成績。而江董也是因為希 望採取這方面的策略理念與老東家不合,因此創立了 萊特與匯特,致力於產學合作的研究開發項目。

 

萊特戰果輝煌匯特起飛在即

萊特成立於2006年,專注於生技新藥開發,憑藉 著專業豐富的研發經驗與產官學資源整合模式,致力於血液腫瘤、中樞神經與自體免疫三大領域。旗下擁有7項新藥研發專案,目前主要營業收入來自技術授權收入,包括授權國內的生醫公司3項新藥技術:癌症合併療法新藥BLI-1401-2三陰性乳癌之應用、BLI-1005抗憂鬱新藥及BLI-1006發炎性腸道疾病之共同開發合約。另將旗下的5項新藥技術:BLI-1005抗憂鬱症新藥、BLI-1008用ADHD治療藥物、BLI-1401-1與PD-1抑制劑合併治療藥物、BLI-1401-2用於三陰性乳癌合併治療藥物及BLI-1501用於CLL合併治療藥物的美洲共同開發權利一次合併授權給美國ABVC公 司。未來萊特預計將在紐約交易所用迷你1PO的方式進入資本市場,雖然相關的費用較高程序也較複雜,但也將有利於萊特集團致力的全球布局策略。

 

匯特專注於高階醫材人工玻璃體、磁控奈米新劑 型新藥和蛋白質藥物離子導入經皮吸收新劑型的技術開發。其主力商品顧匯明人工玻璃體使用於視網膜剝離復原手術,創新性領先全球,材料是以玻尿酸進行改質製成安全性佳,能夠注射,在眼球後腔內迅速成膠,維持數週,之後透過降解排除,比目前使用的矽油產品與惰性氣體產品來說都有明顯優點,矽油產品會阻礙眼球後房營養傳輸,易形成白內障並帶來副作用,且必需二次開刀取出;惰性氣體填充適用於較輕微的視網膜剝離病患,手術後病患需保持頭部向下姿勢長達十幾天,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顧匯明克服了現有產品的缺點,對病患和醫師來說都將是一大佳音。目前研發團隊正全力籌備於紐西蘭做FlH(First In Human初次人臨床試驗)並加速實現美國FDA人體臨床試驗,以便進軍全球龐大的眼 科醫材市場。這項產品預計在2018年可以上市,預估共有20億美元的市場,但這樣全新的醫療產品預估初期切入市場發展速度不會太快,會先以1/3的市場份額為目標,但有鑑於產品的革命性改變和諸多優點,可以期待顧匯明未來取代所有矽油和氣體的市場。

 

全球布局策略明確

江董認為既然身在台灣那理所當然藥肩負起國內同胞用藥的權利,因此台灣一定是個必要發展的市場,但在台灣的生技業者都要有自覺不能把自己局限在國內,真正的市場效益仍然必須在歐美曰才能發酵,最終一定要朝國外尋求大廠的授權或是通路,因此江董致力於讓台灣享有與國際同步的新藥使用的同時也非常重視走入國際和各國專利的布局,像是萊特的血液腫瘤疾病新藥,便與美國前2 大的癌症中心合作,包括休士頓的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及紐約凱特琳癌症中心(MSKCC)。在著名機構協助臨床試驗下,所得出來的結果也較容易讓國際大藥廠認同。另外匯 特的主力產品人工玻璃體顧匯明已經取得台灣、美國、韓國、中國、加拿大、日本、歐洲等地區的發明專利,保護期到2030年,可以確保公司未來的獲 利能力。

除此之外,江董更認為在產業全球化的過程中,單靠台灣本土募集的資金去走全球化是很辛苦的,因此到全球進行「在地募資」是比較可行的方式,所以集團內有一間美國公司在2015年底時掛牌美國的OTC市場,在美國募資,進行當地的臨床研究,將來可以把這個模式複製到歐洲、日本、中國,各個地方由在地募資推動當地的臨床研究,然後開發生技新藥產品。

 

搭上植物新藥趨勢

自從去年中國大陸的學者屠呦呦以抗瘧疾藥物獲得諾貝爾獎以後,植物新藥再度成為焦點,這也是我們華人的優勢所在,江董過去曾經從黃耆開發出可以幫助癌末病患提升病患生活品質、降低疲勞的一種藥。黃耆對中國人來說是一種補氣的藥,但外國人連什麼叫「氣」都搞不清楚,當時研發團隊向美國FDA提這個案子,「氣」這個字都不曉得怎麼翻譯,講Energy 也不太像,但是一講到補氣,華人幾乎都可以意會,對於外國人,你怎麼解釋,他也聽不懂,所以這就是華人的優勢。儘管植物新藥在美國FDA法規起步慢,到目前為止只有2種植物新藥拿到藥證,但預期在未來3年,最多是5年,可以看到更多植物新藥的NDA(新藥上市)逐步被核准。

江董不僅認知到這個優勢而且非常具體朝這個方向發展,過去在懷特任職時期便主導開發出台灣第一件植物新藥上市,也就是血寶這項產品,在這個成功的例子之後,萊特目前手上的6個新藥研發案皆是植物新藥,為此萊特也與日本舞國雪茸株式會社合作開發BI-1301這款對抗血液罕見疾病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的新藥,雪國舞茸公司的植物工廠技術可以把所有植物的栽培放在室內,達到整體的「全環境控制」,是比溫室更能夠控制的一個環境,這樣一來不只解決了以往野外採集常會有的汙染問題,而且也一併克服了原材料品及供應不穩定的問題,未來技術成熟的情況下,植物新藥跟化學藥的品質穩定度甚至會相差無幾,可以預見的是植物新藥這塊市場絕對是必爭的藍海市場,而擁有華人背景的台灣生技公司更務必重視這個新商機。

 

匯特生技3項新藥推進臨床進展 主力產品「人工玻璃體」已在澳洲展開

 

匯特生技3項新藥推進臨床進展主力產品「人工玻璃體」已在澳洲展開人體臨床試驗目前已收到第四位病患進展順利

 

萊特生醫集團十年有成     2016台灣生技展圓滿成功

 

萊特集團適逢集團十周年慶,特別在今年2016台灣生技展擴大參展,租下會場最大攤位。此次參展將採行VIP深度溝通的方法推動夥伴關係,對展場設計規劃與接待方式,都參考了今年上半年幾次國外參展的心得,有許多創新與突破,成果豐碩。萊特集團也藉此生技展機會,特邀國內外重量級貴賓蒞臨指導,提升全球商業交流機會,展覽成果好評連連。

 

亞太地區生技產業的年度盛事- 2016台灣生技科技大展,於7月21日至24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展出,共有近700家廠商、1300個攤位參展。根據主辦單位統計,展期四天吸引超過10萬人次參觀者,包括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新加坡、美國、等國外專業人士來台共襄盛舉,參觀人次再度突破以往紀錄,顯見台灣生技產業實力雄厚!


集團總裁 江滄炫博士表示:萊特集團成立於2006年,到今年剛好第十年。在台灣生技新藥研發要走十年,真的很不容易。創業需要熱情,但是熱情或後的經營之路,是一場永無止盡的生存奮鬥。由於市場風雲變幻,決策的速度和執行的力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因此集團的佈局,將整合資源優勢,掌握研發關鍵技術,找出產品的差異化,帶領集團走向價值創新的商業模式。面對挑戰,路,會越來越寬廣。我們已經準備好了!

 

 萊特生醫集團十周年慶,特邀國內外重量級貴賓蒞臨指導。

 

 

萊特集團總裁  江滄炫博士於2016生技展間,與國內外貴賓分享集團歷年成果。

 

搶救生命,與國際接軌!談台灣生技產業的發展

《IC之音專訪 萊特生醫集團總裁  江滄炫

您或許聽說過,有些救命的藥物在國外已經上市,台灣的病患卻要再等好幾年。甚至,來不及等到……台灣的生技產業要怎麼做,才能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如何在新藥開發、高階醫材,掌握台灣自己的優勢與策略,不僅照顧在地病患,同時在歐、美、日、全球市場大放異彩,創造產值?特別邀請萊特生醫集團總裁江滄炫,以其多年國外任教經驗,結合國內生技產業發展的實務,明確指出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的現況與方向!

播出時間:2015.12.14

引言:

主持人彭宗平教授(以下簡稱彭):

歡迎您收聽《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是彭宗平。我們這一季要討論的主題科技產業,包括電子產業、資訊產業、通訊產業、生技產業以及工業4.0時代的製造業。今天討論的議題生技產業,為大家邀請的貴賓是萊特生醫集團的總裁江滄炫博士江總裁歡迎您到節目來。

來賓江滄炫總裁(以下簡稱):謝謝,校長好,各位IC之音的聽眾朋友大家好。

:江博士是萊特生醫集團的總裁,同時兼任萊特先進生醫的董事長,以及匯特生物科技的總經理。我認識江董已經超過四十年,當初大學,是我們班上書卷獎的得主,在學業上的表現非常優異。他在美國西北大學獲得化工博士,之後擔任伊利諾大學及羅格斯大學的教授,總共十年。

1990年,他應聘國科會,回到台灣擔任客座專家,曾經在台大、成大、東海大學任教。他也同時擔任懷特生技新藥公司的創業董事兼總經理,長達11年。在2006年,他創立了萊特生醫集團,集團旗下的萊特公司主要從事新的開發。匯特公司則從事生醫器材的研發與製造。所以他是國內少數兼有發展製藥及醫材經驗的專家

他也協助推動許多生技產業的法案例如我們現在生技產業的估價跟價的模式,也是他從美國的NASDAQ(那斯達克股票交易所)引進來的。能夠兼具學界跟產業界這樣豐富的經驗,實在是非常的不容易。

一個關於生命的故事:返台發展生技的緣起與回顧

能不能跟我們說明一下,因為在國外本來發展非常好,在學術界有很亮麗的表現當初是怎麼樣一個動機回到台灣來從事生技的發展?

江:當時回來其實是一個比較個人的因素。1989年,家父發生了第一次的心肌梗塞,在急救的過程當中,有一個新藥救了他那個新藥叫tPA是把那個心肌梗塞的血脂了,能夠打通血管的藥。那個藥在1982年,在美國就已經上市了,可是到1989年才進到台灣,家父剛好在那個時候需要這個藥,而且救了他的命。雖然家父在今年過世,但是他也多活了26。經過件事,我覺得,台灣的同胞不應該要等五年、十年,國外的新藥才能夠為我們所用,我們應該有自主開發新藥的能力。所以1990年,我然接受國科會的邀請回到國內,希望協助推動生技新藥產業這個領域。

彭:所以是有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跟經驗。而您1990年回來,到現在已經25年了,剛好也見證了台灣整個生技新藥發展的時代。

江:是。

彭:回來25年了,怎麼看待、回顧過去台灣發展生技新藥這個產業?能不能分享您的觀察跟經驗?

江:這是非常好的問題。因為25年來,我剛好經歷了台灣生技新藥產業,從最低潮走到現在露出一線曙光。我們政府在1990年那個時,就非常積極推動生技新藥產業,把生物技術列為關鍵技術之一,生技醫療製藥產業都屬於十大重大新興產業。但是,當時的政策並沒有抓到一個明確的或者正確的切入點,所以產業在前十年,甚至前十五年是非常非常辛苦,大部分的投資市場沒有那麼看好這個產業。

但是後來政府慢慢抓對了方向,產、官、還有投資界,大家共同努力,終於定出了比較明確的方向尤其是在民國96年,推動了台灣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這個條例,政府特別鼓勵有高門檻的一些生技新藥產業,包括新藥的開發高階醫療器材的開發,都在政府鼓勵的範圍到目前已經有七十幾家公司,接受經濟部跟衛部共同審查定符合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也推動相當不錯。

彭:假如我們回顧過去台灣政府的努力,我看到有三個重要的政策。一個是在1995年,推出所謂的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2009年到12年,有一個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201315,又有所謂的台灣生技產業起飛行動方案。這三個都是政府重要的政策。

剛才也提到,在民國96年,就是2007年的6月,政府頒布了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有一次我去看中央研究院的院長翁啟惠,也談起這個條例。其實翁院長是你我大一普通化學實驗的助教。當然我們知道,他後來擔任中研院的院長,有一次我跟他問候,我問翁院長,「您回來最滿意的印象很深的成果是什麼?」回答就是他促成了這個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

江:沒有錯。

彭:他非常的引以為榮啊。

談新藥開發領域,台灣的優勢與策略

剛才提到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其實主要在鼓勵兩個產業一個是新藥的開發,另外一個是高階的醫療器材。我知道現在旗下的兩公司,一個在從事新藥的開發,一個是高階醫材的發展所以是不是可以跟我們談一談,新藥的創新研發跟育成,我們怎麼進行?

江:開發新藥是一非常漫長的路在最原始的創新階段,事實上都要仰賴學研界的創新能力。台灣的優勢是我們的基礎研究,無論在學研界,我們的研究能力有國際水準。另外一個優勢是我們醫界的人才,也非常非常的豐沛。這兩是我們台灣的軟實力,讓我們在國際上有一特別優勢。

開發新藥的路雖然很漫長,但是如果好好把我們台灣優勢的資源整合起來,結合國際知名的機構共同開發國際市場,我想是有機會創造一些成功案例。

彭:但是我們都知道台灣是小地方,人不過兩千三百萬人,它的市場其實是很有限的。

江:是。

彭:所以常常人家說,從事新藥的開發,是笨蛋才去做的事情。像電子、資訊是我們的優勢產業,三四年就是一個世代可是新藥開發,八年十年還不算一個世代,而且要做很多的臨床,成本極高,台灣這個小市場可以支持得了嗎?您看台灣從事新藥的開發,應當怎麼樣採取我們的策略?

江:我一比較正面思考,市場小有市場小的優勢。比方說,台灣因為小,所以資源容易整合。即使台灣的部跟,很多學研界的人士要集思廣益,距離也不遠。因此,相對於很大的國家、很大的地區,想作出創新的研究成果,在台灣會容易很多現在很多的高科技都是跨領域的整合,非常適合我們台灣來做。

另外,台灣在其產業裡面,就像您提到的電子、資訊業,本來就有很好的基礎,生技如果能夠這些已經有成就的產業基礎上,透過資源的整合,會創造很好的創新研究接下來,怎麼樣去拓展全球市場,又是另外一個挑戰,我們也許在下一個階段裡面,好好來討論這事情。

彭:歸納您提到的重點,其實台灣在發展生技這方面,我們有很充沛的學人才,我們醫療水準也在全世界名列前茅,這些都是我們的優勢。

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的源起

前面我們提,台灣生技產業的推動,最的一個政策是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1995年推出的。剛好江董也是在這之前回到台灣,我知道在這個過程裡頭是關鍵人物,是不是跟我們分享一下過去的經驗?

江:謝謝。1990年我回來的時候,政府正在推動10大新興產業,但是那時候推起來真的是很辛苦因為我們的infrastructure(基礎設施與條件),就是整個產業的環境還沒有具備。當時這方面的政務委員是夏漢民先生,他看到國際的生技發展局勢,認為台灣有必要在政策上給予更大力的支持,就希望擬定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而我躬逢其盛

那時候產業陷於非常多的困境,所以我就根據個人本身所碰到的一些瓶頸,希望政策面能夠協助突破的地方,擬定了八大政策,提供一些建議。因此整個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我參與了非常多。高興透過這個方案,能把台灣的生技產業帶到今天這樣輝煌的境界。

談高階醫材的發展

彭:我知道您是台灣生技產業的開拓者,或先行者,而生技新藥產業不只是新藥,還包括醫療器材,特別是高階醫材。能不能先分享一下高階醫材為什麼叫做高階醫材?它在生技產業條例裡面的一個項目?

江:是,因為醫療器材在法規上分成三類,我們叫class1class2class3。所謂的高階是指class3的醫療器材,是屬於植入式或置入式,也就是說這個器材有進到人體內的在研發上來說,因為進到人體,所以它的門檻特別高在法規上也要求非常嚴謹的臨床試驗,才能夠核,所以這一塊是政府認為應該加強鼓勵的。至於class1class2,因為大部是體外使用的,本身核的程序比較簡單一點,所以政府就認為這應該是產業自己去推動。

彭:所以高階醫材的進入門檻比較高。

江:比較高。

彭:如果在台灣要發展高階醫材,依您看未來應當怎麼走?

江:台灣學研界的創新能力,就高階醫材來說,是相當有能力的。但是,剛剛提過臨床試驗這一塊,就需要有產業願意投入,醫界願意支持。剛剛也提到台灣的優勢在醫界人才濟濟,所以人才沒有問題,因此就是資源的問題,還有企業主理念的問題。我想醫界的投入這方面,如果要有一些improvement(改善)的話,我覺得在臨床驗的法律規範面,應該更放鬆一點。

台灣現在是全世界非常少數,甚至可能是唯一國家,因為臨床的Malpractice就是臨床的醫療疏失,醫師面臨刑法處罰的一個國家一點,使得很多的醫師步。因為如果只是涉及民法,我們臨床都有保險,可以用保險來支付。但是刑法問題卻無法解決。醫師為了開發新藥新產品,促進人類的健康,導致他個人可能碰到刑法的處罰,我覺得太過於嚴重,並利於台灣推動臨床臨床的研究。所以這一塊我覺得未來立法院可以好好思考一下,在法令上跟國際接軌。

彭:所以您講到醫師可能面臨觸犯刑法的問題,在美國沒有這樣的一個情形?

江:沒有,他們都是民法所以美國要求所有臨床一定都有非常嚴謹的保險制度。台灣現在也都有了,在民事方面可以保障病患和醫師的權益,只是刑法處罰那塊保險沒辦法對醫師提供保障

彭:這一點,造成台灣進入高階醫材的門檻不僅高,它的後力可能也強。

江:對,影響到所有生技新藥產業。除了高階醫材,所有要經過臨床試驗的新藥都是一樣

生技產業與國際合作的分析

彭:包括新藥的開發跟高階醫材的發展,很重要的是產學合作另外一個是跟國際接軌,特別跟國際機構的合作,對台灣來講是很重要的。我知道有很多的經驗,包括在國外任教10年,然後又回來,常常在國際的平台移動。是不是從這個部分跟我們做仔細的分析

江:這一點我個人有非常好的經驗,希望跟大家分享,我想這是台灣產業走出國際非常重要的一步。因為台灣雖然我們自己知道我們的醫療院所跟醫師的水準很高,國際不見得認同,因為我們台灣在國際的知名度是有限的。因此,一定要透過國際的知名機構來認同我們以美國為例,我們所有的新藥如果是關於血液腫瘤疾病的,我的合作對象是美國前兩大的癌症中心,包括休士頓的 MD Anderson(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包括紐約的MSKCC(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這兩個機構幫我們做出來的臨床試驗寫出來的報告,國際的大藥廠全部都會認同。

彭:在台灣呢?

江:我就是跟台大合作跟北榮合作,不過單純用他們的報告,不見得能夠說服國際大藥廠。

彭:那麼,剛才那兩個國際知名的腫瘤研究中心,他們所出示的報告,台灣的政府接受嗎?

江:當然一定接受啊全世界都會接受,因為他是全美排名前兩名,甚至是全世界前兩名。如果研究的疾病,合作對象方面,最好能夠找到全美最TOPmedical school(頂尖的醫學院),例如前十大的醫學院願意幫你做臨床試驗,這樣子的話,才能得到國際的背書。當然必須達到他的水準,這樣一來,一定是美國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認可的臨床驗。

所以台灣的業者不能把台灣市場當主要的市場,當然它是一個必要市場,這是我講的「社會企業的概念,我們一定要讓台灣跟國際同步,都能夠使用這個新藥但是你真正的市場效益必須要在歐美日這些先進國家發揮美國是國際的最高標準,一定要跟國際知名研究機構合作。

剛好2015年的1017號,我舉辦了台灣第一次全球化的血液腫瘤國際研討會,包括美國、法國、日本、中國,許多知名的血液腫瘤專家全部匯集到台灣來,台灣有台灣大學醫學院以及中華民國血液疾病會共同主辦。當然也非常感謝科技部跟教育部的經費贊助,我們公司sponsor(贊助)把所有學者全部邀到這邊來,終於讓他們也見識到台灣是有跟國際接軌的能力。

彭:這個會議有沒有一些重要的結論?

江:這個會議做了非常好的雙向交流,也讓我們台灣的學者有機會見到這些國際的頂尖學者。這些國際頂尖學者,幾乎大部分是第一次來到台灣,認識到台灣比他們想像中更能夠跟國際接軌。這點,對我們台灣的產業將來要走出去,我覺得絕對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這個研討會我也打算繼續下去。

彭:當然我知道因為有很好的國外工作經驗,所以有這樣一個connection(連結)但在台灣,其從事生技產業的人,是不是也注意到,假如要發展生技,一定要在國際上跟大家接軌?

江:我想這個認知大家都有,只是你走不走得出去。我們台灣還有另外一個問題是,有一些產業是從國外移進來的。那移進來以後,你走出去就難,因為它的來源是在國外,所以變成只能在亞洲區域性發展,不過是另外一個策略。我比較著重如何從我們台灣走出去。

彭:是,我們今天非常高興邀請到萊特生醫集團的江滄炫總裁,跟大家一起分析討論台灣生技產業的發展。今天的節目就進行到這裡告一個段落,下個禮拜同一個時間,還是要邀請江總裁跟我們分析整個台灣的生技產業未來發展應該採取的模式,以及我們的策略。《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們下再會。

《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

節目專訪大綱

http://www.ic975.com/Main/Rundown.php?id=27635

 

節目專訪音檔

http://www.ic975.com/AOD/Play.php?id=20188

匯特生技3項新藥推進臨床進展

主力產品「人工玻璃體」完成全球專利佈局

 

匯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匯特",台灣櫃買中心股票代碼:6458)於今(23日)上午9時假新竹縣竹北市生醫路2段2號1樓召開2016年股東常會,由江滄炫總經理主持,會中承認通過2015年度營業報告書、財務報表、虧損撥補以及各項討論事項案。

 

總經理江滄炫表示,創新醫材與新藥的開發需要經歷長期的研究、驗證及送檢過程,匯特已成立十年,旗下產品線皆有不同的進度,,惟需持續投入研發資金,致使2015年稅後呈現虧損,然去年公司研發中產品取得重大進展,可證明公司研發團隊不斷的努力以及具有堅強的實力。

 

公司主力創新產品「人工玻璃體」是由國家衛生研究院所授權,為全球第一個水膠玻璃體填充物(Vitreous Substitute)產品,適應症包含視網膜剝離、玻璃體出血、黃斑裂孔等。授權後由滙特公司進行研發及關鍵臨床試驗,並負責「人工玻璃體」商業化及全球行銷業務。公司近二年陸續取得美國、澳洲、台灣、韓國、中國、香港、加拿大與歐盟專利,更在今年年初獲得日本特許廳(JPO)審查核可,取得特許發明專利,專利有效期至2032年,全球專利佈局已完整到位。

 

匯特表示,「人工玻璃體」屬門檻最高的第三類植入式高階醫療器材,是以玻尿酸進行改質製成,安全性佳,能夠注射投予,在眼球後腔內迅速成膠,維持數週,之後透過降解排除,不需要二次開刀取出,也不需要俯臥,能有效克服現有使用矽油及惰性氣體產品的副作用。現代社會高度近視、老化、糖尿病、3C產品使用過度所造成的眼科病變,市場對人工玻璃體的需求將與日俱增。依公司規劃,將在新竹生醫園區內打造廠房與企業研發中心,規劃產能為200萬單位,若一切順利,預計2017年投產,由於市場獨占性預估到2032年,相當具有發展潛力。

 

匯特進一步表示,目前亦與母公司萊特生醫,以及美國掛牌公司ABVC(American BriVision Corporation)進行策略聯盟,未來將共同開發五項新藥:包含BLI-1005抗憂鬱症新藥、BLI-1008過動症ADHD新藥、BLI-1401-1與PD1抑制劑合併治療藥物、BLI-1401-2三陰性乳癌合併治療藥物及BLI-1501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新藥,攜手搶進新藥開發市場商機。

 

展望2016年,匯特除了持續推進各項產品線的臨床階段進展外,今年下半年將積極展開與國內醫學單位、國際大廠之技轉與臨床試驗合作,持續蓄積公司長期成長動能。

 

關於匯特:

匯特公司設立於民國95年,專注於創新專利醫藥產品的研發、製造、與銷售。滙特的技術均來自國内研發機構的全球專屬授權,目前主力研發的產品是來自國家衛生研究院授權的玻璃體填充物(Vitreous Substitute),是全球第一個視網膜剝離修復手術使用的水膠類產品,技術領先全球,堪稱臺灣之光 匯特已經啓動在新竹生醫園區興建世界第一座人工玻璃體GMP廠,成為供應全球市場的生產基地。公司並於2015年重新啟動胰島素經皮離子導入技術平台,擴增研發組織與能量加速的腳步,以創造更高的價值,並為社會營造更美好、健康的未來。更多的介紹請連結公司官網: http://biofirs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