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各界力量打造國際級生技藥物成功範例
從陳三元教授團隊和滙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出發

 

 

 

文/張萬珍、徐洛蘭

圖/計畫團隊、張萬珍

滙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滄炫總經理(右)和交通大學陳三元特聘教授(左)合作無間。

 

滙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注於高階創新醫材與新藥特殊劑型的研發,積極創立了人工玻璃體與奈米磁導引二大技術平臺,公司獲得經濟部與衛福部共同審查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資格,享有股東投資抵減和五年免稅的優惠措施,且擁有研發和人才培訓等租稅獎勵,在全國1600家生技公司中,僅70餘家擁有此殊榮。

 

多功能磁性奈米藥物載體

滙特生技與交通大學陳三元教授共同執行國科會產學計畫,榮獲102年度產學成果傑出獎。本計畫開發出一種具有磁性的奈米藥物載體,可整合學名藥、輔助治療、顯影、標靶定位等多種特色功能,提供臺灣製藥業新複方藥物開發的技術,提升整體生醫產業技術水準。滙特生技公司與陳教授團隊簽署完成「新劑型磁性抗癌藥物載體」與「奈米載體包覆平臺」技術暨專利授權契約,目前計畫優先開發載體作爲乳癌治療藥物。

 

滙特公司和陳教授團隊持續發展其應用,製備出高生物相容性並同時夾帶油相紫杉醇與水相小紅莓抗癌藥物,又能精準操控兩種藥物釋放的磁敏感奈米中空球藥物載體。這項「多功能磁性奈米藥物載體」技術具有標靶新藥功能,整合了藥物緩釋、磁性導引、核磁共振顯影、與標靶定位等四大核心技術。載體設計是以奈米氧化鐵包覆具有毒性與副作用的抗癌藥或抗生素,可同時將油、水相容化療藥物包覆於多層載體中,使抗癌藥物在注入體內時,能經由磁場控制器導引至病灶處釋放,讓藥量集中、療效提高。此外,奈米載體的核磁共振顯影特性,更能讓醫師在治療後觀察到腫瘤的變化,有如在人體安插警備與偵測系統。

 

陳三元教授目前指導的江智聖博士生表示,這項研究最大的優勢在於可使用磁引導來增強藥物治療的療效,和以前的觀念大不相同。磁性奈米載體不需要透過表面的標靶分子就可以達到一定程度的效果,但若再結合具標靶功能的抗體,此「多功能磁性奈米藥物載體」的技術平臺,又將能夠表現出更加顯著的療效。此外,陳三元教授研究團隊發現,當每天擺放磁鐵於患部2小時,並持續3至4天後,其可透過藥物的回流及重複治癒,進而對腫瘤產生最佳的療效。這項概念適用於各種磁性平臺,且相較於長時間的磁引導,更具有臨床治療的價值。因此,研究團隊近期將此項概念應用於居家治療,在家時只要在固定時間於病灶放置磁鐵,藥物即可多次的被帶至患部利用,除了增加患部的累積與避免大量代謝,也能提升藥物的有效使用率,達成更好的居家療效。

 

滙特「多功能磁性奈米藥物載體」技術榮獲臺灣專利   

2014年底時這項「多功能磁性奈米藥物載體」技術平臺榮獲臺灣智慧財產局核發專利,保障至2032年。大約是相同的時間Google X實驗室生命科學小組也在全球發佈重大消息,宣告進行應用磁性奈米粒子在癌症治療偵測的相關研究計畫,顯示這項技術和國際尖端研究趨勢並駕齊驅。

 

滙特與美國馬里蘭大學教授簽署「磁性奈米藥物載體」藥物移轉合約

2014年底這項技術再與美國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班傑明•夏匹洛(Benjamin Shapiro)教授簽署藥物移轉合約(Material Transfer Agreement),雙方共同推動將相關技術應用於內耳及眼科疾病治療的研究計畫,不但能促進臺、美跨國產學交流合作,也有望造福全球耳科與眼科疾病的患者。由於耳部的構造極為複雜細膩,醫師在診斷與治療時常遇到無法克服的困難,夏匹洛教授團隊開發磁導引技術以操控磁性奈米粒子,可利用磁力將磁性藥物載體從中耳處拉到內耳,使內耳藥物劑量集中而提高療效,此技術亦可運用於眼科後房的治療。研究成果可望推進到人體臨床試驗,共同開發醫療新產品。

 

左圖為夾帶油相紫杉醇與水相小紅莓抗癌藥物磁敏感奈米中空球藥物載體,藉由標靶可大量為癌細胞所吞噬(中圖),並經老鼠動物實驗(右圖),驗證其可大量累積於腫瘤處,產生磁熱化療的效果。

 

 

 

國際級的研究成果

滙特生技的江滄炫總經理說,巴西的電視臺從網路得知這項成果後,認為應該向全世界發表,於是出動了一整個工作小組,透過國貿協會的引介和安排,千里迢迢來到臺灣,專訪陳三元教授和研究團隊。而Google X實驗室也在進行類似的研究,滙特還有全球的專利,所以這和Google的研究並駕齊驅,相輔相成。讓江總經理非常欣慰的是,當公司拜訪美國馬里蘭大學以磁性控制器系統(magnetic controller)見長的班傑明•夏匹洛(Benjamin Shapiro)教授時,夏匹洛教授肯定這可能就是他到處尋找的夢幻粒子,於是雙方簽訂合作的藥物移轉合約,這些事例都顯示這項成果是國際級的突破。

 

放眼全球獨佔或寡佔市場

江總經理表示,滙特生技的專利是全球被認可的,現在國際專利申請制度(PCT)將要進入國家階段(national phase),未來無論要申請十個甚至是二十個國家都會陸續拿到。滙特生技放眼於構建全球性的獨占或寡占市場,而能夠陸續取得這些專利,代表技術的創新性是全球數一數二的。

 

2015年可實現產品化

江總經理表示,產業界都規劃了短期、中期、長期的策略。以這項載體為例,產品化2015年就能形成,但最崇高的目標,則是希望將來能發展成標靶性的抗癌藥物,估計還需要三年的努力就能進入人體臨床試驗的階段。在這段期間,基於載體的顯影效果,目前先規劃製成新穎的顯影劑藥物,其開發時程較短,約兩年就能進入臨床階段。滙特生技預定在2015就能提供產品給各實驗室和研究單位,且品質優於國際的標準。

 

領導者是銜接產學的關鍵

滙特生技的楊大鵬執行副總經理表示,滙特生技和陳三元教授團隊的合作是很好的產學計畫範例。「產學之間的鴻溝是否能被跨越,繫於主事者的心境和觀念。」他稱讚陳三元教授是「學以報國」的典範。「陳教授的觀念在很久以前就已經超越一般,他看得比較遠,深刻體認到辛苦發展出的研究成果不能只當成教學生涯的成就。他有理想,身邊更有好學生,而我們滙特生技的江總身邊有好顧客和好員工。」

 

楊執行副總說,產業沒有保護傘,必須務實,終究必須要找到消費者願意接受的產品才有獲利的機會,進而永續經營和發展。這其中需要先知先覺的人以超越時代的觀念來啟發和引導,另外還需要制度的扶持。他期許各界的先知們能夠積極引導,轉向更有開展性的思維和運作模式。

 

陳三元教授指導的蕭繼聖博士,在校時就參與這項技術的發展,畢業後進入滙特生技服務。他體認到公司的江總經理希望能把產學間的橋樑造得好、造得久,而陳老師則希望這座橋不僅要造得好,且更要有效的利用。「這兩者是可以互相結合的概念,讓銜接產學的這座橋得以發揮其最佳價值且有效用。」他肯定這項計畫具體實現了這種理想,希望雙方所開發出來的藥品可以進行到臨床和上市,樹立產學合作的典範。

 

同心和諧的團隊。

 

胡尚秀博士是這項計畫的重要靈魂人物,在陳三元教授指導下,在博士時期及博後階段都參與這項計畫的開發。胡博士目前在國立清華大學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擔任助理教授,持續研究奈米生醫材料、功能性複合材料、藥物輸送、分子顯影、癌症治療等課題。

 

胡尚秀助理教授(右五)和學生。

 

滙特生技江滄炫總經理

滙特生技江滄炫總經理積極拓展全球專利,採取藍海策略,產學並重,強調創新和獨創性,開發具競爭障礙和高門檻的先進技術。

 

江滄炫畢業於臺灣大學化工系,為美國西北大學博士和臺灣大學高階管理碩士(EMBA)。他先後在美國伊利諾大學和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臺灣大學、成功大學、東海大學任教,是臺灣生技產業早期少數具有新藥開發專業的人才,也是臺灣生技產業指標性的拓荒者,對於許多生技產業推動法案都有貢獻。他從美國那斯達克(NASDAQ)市場引進生技產業估價鑒價模式,推薦給臺灣的主管機關,在1990年被國科會聘為客座專家,隨後放棄海外高薪回國,整合臺灣生醫產業,協助新藥開發。

 

行政院於2009年提出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江滄炫在產業界及學術界各有10年以上的經驗,毅然投入生技產業,協助懷特新藥完成IPO,並擔任總座長達11年。開發新藥之路需投資10年以上才能回收,江總經理建立臺灣生技業的優勢,與學界密切合作,投資佈局在新藥開發上,先後獲得5次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所頒發的研究型新藥許可(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IND),成功領導開發國內首件植物新藥成功問世。

 

目前江總經理所帶領的滙特生技以育成研發、合作臨床、高階生產為發展主軸,並設定啟動全球臨床與建構國際GMP認證工廠為公司最重要的中期策略目標,旗下主力產品「人工玻璃體」(Vitargus、匯顧明)於2015年4月30日遞送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申請在美國進行人體臨床試驗的研究型醫材許可(Investigational Device Exemption, IDE),待核准後將展開全球臨床試驗計畫,預定於2017年獲得各國FDA許可證,逐步完成全球上市的目標。

 

滙特已於5月底完成2億元增資計畫,在科技部新竹生物醫學園區興建全球第一家「人工玻璃體」高階醫材廠,是臺灣第一家符合美規與歐規PIC/S GMP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最高標準的案例。以「臺灣之光,守護全球人類靈魂之窗」的信念,期望能幫助全世界的視網膜剝離患者重新點亮彩色人生。

 

創新成果是產業創業的核心價值

江滄炫總經理表示,創新成果是產業創業的核心價值。學界有許多的創新成果,如同產業界的寶庫一般。滙特生技和陳三元教授團隊合作超過五年,由於生物科技的運用要走的路很長,要在基礎研究中不斷的創新和深入,在產品化的過程中仍然需要基礎科學持續的回饋,因此產學之間的互動非常重要。「這條路只要我們堅持走下去,終究會看到成功的目標。」他感謝政府能提供產業界這樣的資源,也謝謝陳三元教授願意在學術研究的同時協助產業進行經濟化和產業化的發展。

 

陳三元教授二度獲得科技部傑出研究獎,並獲得2014年第12屆有庠生技醫藥類科技講座。他表示,要有業界參與才能把學術研究的成果轉化為具有經濟價值的產品。「滙特公司在江總經理的帶領之下,非常願意支持我們,並進行持續的合作,讓我們開發時有目標能持續奮鬥。在業界和政府的支持下,產學之間的合作才能不斷向前向上推進。」

 

這次雙方合作發展的奈米磁性藥物載體除了進行學術的探討之外,還配合業界發展多元化的應用。例如包覆抗發炎或其他功效的藥物,和做出具有偵測能力的結構體等。目前他們和陽明醫學工程系的陳右穎副教授合作,把藥物載體和偵測血液流動的元件結合,並探討這樣結合之後能不能夠達到像Google穿戴裝置的功能。陳教授強調:「這樣的創新開發都需要業界和政府經費支持,才能往前,並做得更好。」

 

成果產業化 需要支持設備和研發人力

陳三元教授表示,在科研成果產業化的過程中,需要不斷進行產品化改善的新設備以及持續的研發人力,但礙於學校的研究生有一定的課業和畢業的問題,因此需要藉由專案的研究助理或是研發人員,來專職負責產品化的研發。他相信,如果科技部能在這些方面投入更多的支持,會讓學校和業界在後續的開發中,一定可以推展得更好。

 

串聯整合現有獎助工具 實現卓越成果 帶動產業

江總經理表示,政府推動高科技產業,特別是目前推動生物科技產業,提供的資源相當豐富。如果要進一步成就產業化和國際化,產生全球性的經濟效益,只需要將目前政府各部門已有的獎助工具進行串聯和整合。他盼望從教育部到科技部所屬的各單位,如育成中心、臺灣生技整合育成中心(Taiwan Supra Integration and Incubation Center, Si2C)、科技園區等等,甚至是經濟部和衛福部,能夠實現跨部門的資源整合。「例如當一項計畫已經被科技部認定為卓越,其他部門能不能加重分量給予支持,這樣會比較快成就出幾件有亮點和實績的卓越型成果,自然會帶動整個產業。」江總經理強調,成功案例不需要很多,「甚至只要有一或兩件,就能帶動整個產業發展。」

 

江總經理肯定科技政委在跨部會統籌運作上的角色和功能。在他剛從國外被國科會聘回臺灣擔任客座教授時,曾應科技政委之邀提供生技產業發展的諮議,例如在人才培育方面,科技政委曾規劃出三年期的博士研究人才補助預算,滙特生技集團聘用了多位這樣的人才。江總經理相信,如果科技政委的任期夠長,有充分的時間熟悉科研和產業的需求及發展,並持續督導一項政策到能夠產生效果,應該會讓臺灣的科技和生技產業發展因持續成長而終至開花結果。

 

陳三元教授也期許臺灣能從學界和業界的合作成果衍生出幾件有衝擊性的範例成果,相信「一定會起很好的示範作用,能夠鼓舞大家的士氣。」

 

提升行政效率和品質 簡化流程 幫助生技產業降低成本

江總經理說,「全球化」是臺灣的生技產業一定要走的方向。「臺灣的優勢在於國際級的人才,我們的創新能夠比擬國際的水準,但是臺灣畢竟是很小的市場,生技醫藥產業投入的時間很長,資源很大,所以它的經濟回報一定要透過全球化來達成,而照顧自己的國家和國人是全球化的一部份。」

 

江總經理呼籲,要讓生技產業達成全球化,每個人都要努力。「產業必須要有全球化的條件,我們的國家也要能走到全球化的標準和水準,例如行政效率、審查水準、所有的人都有國際觀,一定會讓臺灣的生技產業躋身世界舞台,發光發亮。」

 

生技產業受各國政府所主導的藥政法規高度管制,江總經理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為例說明,美國的FDA審核一項臨床計畫時,不管是藥物的研究型新藥許可(IND)或是醫療器材的研究型醫材許可(IDE),會有30天的安全審核期(safety review period)。滙特生技在最近的一次申請案中感受到了FDA的用心和專業:一群專家在30天當中幾乎是夜以繼日在審核滙特的案子,「在30天中吸收公司好幾年研究出來的成果,提供了非常具體的建設性建議,讓公司非常感動。」

 

「FDA提出來的建議就是全面性的,如果能把他們所提供的意見適切的回答而且解決的話,案子就可以直接被通過。」江總經理說,公司最重要的是策略的規劃,什麼時間可以走到哪裡、資源可以用到什麼時候,對公司來說非常重要。「例如美國的FDA是在通過時就立刻生效,這樣的效率值得臺灣效法。」江總經理相信,如果臺灣的審查時間可以跟美國的FDA同步,產業的開發成本就能大幅降低。「希望大家能一起進步,全球化才會成功。因為產業要成功必須要走這樣的路,而只靠產業獨力奮鬥是很艱難的。」

 

共創成功 共享成果

江總經理表示,現在臺灣傑出的教授都很國際化了,在國際會議上的表現都不遜色,政府很多部門都相當優秀。「從產業的觀點,我覺得大家都可以努力,這樣臺灣就會更有希望。我們一定要走出去,沒有其他的選擇,臺灣並沒有廣大的國內市場可以自給自足,值得把握的是我們有創新的技術。然而,即使有一間公司能在臺灣排名第一,在全球都還是非常弱勢,所以我們一定要走出去。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產官學研醫、甚至是創投都要一起努力,當中還需要政府的政策來鼓勵國際化。」

 

江總經理希望創投對於投資國內的公司也能充滿冒險的精神。「Venture capital fund的精神是要在早期就能慧眼識英雄,就願意投入資金,要有這樣的能力,才能發揮venture capital的意義。例如早期的Google等公司都是功力很強的VC能夠看出潛力就進行投資,才能壯大到今天。希望國內的創投在投資國內的事業時也能充滿前瞻和積極性。」

 

最後,江總經理盼望政府也能思考如何鼓勵創投積極對初期萌芽的事業進行投資。「政府在生技起飛方案中曾考慮設立巨量資金(Mega Fund),遺憾的是當時並沒有成功。但是,雖然一次沒有成功也不應氣餒,可以重新思考,進行檢討,也許還是可以繼續推動。」江總經理熱誠號召對臺灣生技產業有心的各界先進:「只要各方的資源能夠整合起來,就能共創成功,共享成果。」

 

攜手並進。

 

http://www.etop.org.tw/index.php?d=epp&c=epp13911&m=show&id=112